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
業務項目
首頁
第三級預防

第三級預防

 

○第三級預防做些什麼?

1、目標:預防自殺未遂者與自殺身亡者的周遭朋友或親友模仿自殺。

2、對象:包含計畫要自殺的人、自殺未遂者,以及自殺身亡者有關的周遭人員。

3、策略:建立自殺與自殺企圖之危機處理與善後處置標準作業流程。

4、行動方案:分為下列四項說明

(1)  自殺未遂:建立個案之危機處置標準作業流程,對校內之公開說明與教育輔導(降低自殺模仿效應),並注意其他高關懷群是否受影響;安排個案由心理師進行後續心理治療,以預防再度自殺;聯繫家長與預防再自殺教育。

(2)  自殺身亡:建立處置作業流程,含對媒體之說明、對校內相關單位之公開說明與教育輔導(降低自殺模仿效應)、家長聯繫協助及哀傷輔導。【什麼是哀傷輔導?】

(3)  通報轉介:依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與行政院衛生署函頒「自殺防治通報轉介作業流程」(含「衛生署自殺防治通報轉介流程圖」、「自殺暨高危險群個案通報單」及「自殺個案轉介回覆表」)進行通報與轉介。

 

○如何評估自殺危機的處置方向?

1、評估個案的自殺危機的處置方向,首先是瞭解對方的自殺危險程度,評估對方的狀態是否達到需要強制住院的程度,以確保個案的生命安全。評估危機處置方向的參考指標如下:

2、自殺想法的強度與明確的自殺計畫:若個案將自殺工具都已經準備好了,自殺計畫的致命程度很高,則需移除可能的自殺方法或工具。

3、個案與治療者的關係:在評估的過程中,個案是否願意與治療者溝通,建立良好的關係。

4、個案情緒、行為的穩定程度:個案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,是否有精神病症狀(如妄想或幻覺),若情緒與行為的穩定度低,則可能增加自殺行為的發生。另外,需瞭解個案是否有藥物或酒精濫用的情形,有些個案在大量飲酒後可能出現精神症狀,而導致失控的情緒或行為發生。

5、過去史:個案之前的自殺企圖是再度自殺的危險因子。

6、支持系統:是否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統?個案獨處的機率是否很高?家人是否能給予個案支援?個案的身邊是否有好友能給予協助與關心?若個案缺乏支持系統,則自殺危險性增高。

7、在評估過程中需降低個案的危險因子(壓力事件、負面想法等),增加保護因子(活下來的理由)。

 

 

評估個案是否住院?

 

○若個案需要住院,要注意些什麼?

1、個案方面:必須讓個案說出自己的擔心,試著詢問個案得知需要住院時的感受與看法,在談話過程中協助個案建立起希望感,並且解除他的擔心;尤其是第一次看精神科或第一次住院的個案,可能會認為這是個人的錯誤或缺陷,除了讓他說出內心的擔心與害怕,同時也應該幫助他瞭解看精神科或住院對於自己的好處為何。若沒有謹慎處置個案的情緒,反而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。

2、家屬方面:治療者須教育家屬有關個案疾病的原因、治療方向及疾病的預後情形。過程中須同理家屬,並降低家屬的焦慮與擔心。

○經由評估後,若個案不需住院,後續需要做的危機處置為何?

1、處理個案的無望感。如:與個案一起安排正向的活動計畫。

2、增加個案對於負面情緒的忍受度:讓個案評估自己的感受,同時治療者提出個案難過情緒的減少,並與個案討論減輕症狀的方法。

3、增加個案的自我監護(紀錄自殺想法,主觀評估自己的症狀與感受),必要時尋求支持。

4、增加個案的支持系統,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孤立,同時降低個案執行或完成自殺的可能性。

5、簽署不自殺契約,看重事情的轉機。【什麼是不自殺契約?】

6、提供24小時緊急求救專線:當個案覺得無法停止自殺想法,覺得即將要自殺時,可以立即撥出求救電話,以降低自殺的危險性。

7、緊急醫療中心:經由電話的危機處置後,仍然想自殺,感覺快要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時,則要至各區醫療中心求助。

8、協助安排後續的會談與治療:在個案尚未解除自殺的危險性時,要安排較密集的會談。

9、教育家屬:與個案及其家屬說明未來治療計畫、預後情況,並破除自殺迷思。如:個案已有自殺的念頭,就有可能會自殺,提醒家屬增加對個案的敏感度。

10、不斷評估自殺危險程度,以依照自殺危險程度,安排危機處置方向。

瀏覽數